動態 · 中心
DYNAMIC CENTER
作者:智信禾
時間:2025-04-14
在技術密集型領域,專利技術方案若涉及數學公式或物理模型,其撰寫與維權需在技術細節的充分公開與法律邊界的清晰界定間找到平衡。最高人民法院在(2021)最高法知行終1071號行政判決中,認定專利說明書因參數定義模糊而公開不充分,這一結論直接受到(2019)川01民初103號民事判決中技術事實的支撐。本文結合兩案啟示,探討包含公式的專利在撰寫與維權中的核心策略。
涉案專利
專利系名稱“高效層疊式石墨放電隙裝置”,專利號為200710049004.9
案件事實
民事案件與行政案件時間線梳理表
關鍵聯動點與影響分析
民事判決先于無效宣告終審:
民事侵權判決(2019年)基于專利權有效的推定作出,但后續行政判決(2023年)可能推翻專利有效性,形成“執行回轉”風險。
技術事實交叉引用: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判決中直接引用民事案件的司法鑒定數據(如K值矛盾),作為認定說明書公開不充分的關鍵證據。
具體地:
在民事侵權案件中,司法鑒定機構通過檢測被控侵權產品的電容值,反推出安全系數 K=162、192、1588,這遠超專利說明書中示例的 K=2或3。這一巨大差異暴露了專利說明書的核心缺陷:說明書僅籠統限定K≥1,但未提供K值的選擇邏輯(如實驗依據或行業標準),導致本領域技術人員無法通過常規實驗確定合理范圍。
最高人民法院在行政判決中直接引用了民事案件的以下事實:
被控產品中K值高達1000以上,與說明書示例(K=2或3)的差異證明參數選擇缺乏指導。
對涉及公式的計算方案的實務建議
分層公開策略:在說明書中公開參數選擇的必要邏輯(如“K值通過雷擊耐受實驗確定”),而將具體實驗數據(如實驗設備型號、測試環境)作為技術秘密保護。
防御性實施例:在說明書中設計“陷阱實施例”,例如公開一組非最優參數組合(如K=10),既可滿足公開要求,又能防止競爭對手直接復制核心方案。
從兩案判決看公式類專利的核心策略
1. 撰寫層面:
-參數閉環:公式中的每個變量需定義明確、取值有據,并通過實施例覆蓋典型應用場景。
-效果可驗:以實驗數據驗證公式的技術優勢,避免空泛描述。
2. 維權層面:
專利權人角度:
-解釋一致性:建立跨程序的技術解釋標準,防止矛盾陳述成為無效理由。
-風險預判:在專利申請前模擬侵權場景,檢驗公式的可維權性(如參數是否易被規避)。
-攻守兼備:同步布局專利族與技術秘密,形成多層次保護網。
被訴侵權人角度:
- 程序聯動:利用民事案件的技術鑒定反攻無效宣告,形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攻防邏輯。
結語
公式類專利的法律穩定性,既取決于說明書對技術細節的充分公開,也依賴于維權策略的程序協同與證據閉環。本案中,民事判決的實證數據成為推翻專利有效性的“致命武器”,這一教訓警示創新者:專利的價值不僅在于授權,更在于經得起無效宣告與侵權訴訟的雙重考驗。唯有在撰寫時筑牢技術公開的防線,在維權時善用程序聯動的策略,才能真正將公式轉化為商業競爭的護城河。